2025年11月12日,由陕西省法学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西北大学法学院、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协办的第七届“法治陕西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论坛以“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主题,汇聚全省政法系统、高校、实务界代表,围绕法治建设重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开幕式:凝聚共识,擘画法治陕西新蓝图
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刘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樊维斌,省政协副主席李忠民出席论坛,开幕式由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秘书长、省法学会副会长牛克俭主持,省政府副秘书长矫增兵致辞。
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厅长杨政国全面介绍了陕西法治政府建设成效——陕西法治政府建设实现从有形到有效的深层次转变,延安、宝鸡等多地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实现三连升。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王凯华通报了论坛征文评奖结果,彰显了法学研究与陕西实践的深度融合。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法学会会长刘强发表讲话指出,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水平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陕西、平安陕西贡献更大力量。

✦₊交流发言:多维发力,破解法治建设关键课题
在交流发言阶段,六位发言人精准对接主题,展开深度研讨。其中省政协常委、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主任赵黎明围绕"加强新时代律师人才队伍建设"作交流发言。他以《植根法治陕西大局 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为题,结合30余年实务经验与我省律师队伍发展现状,提出律师人才培养的"四维路径",引起高度关注。
一、价值引领,铸魂育人
律师队伍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当前我省律师人数已达21665人,位居西北首位。赵黎明强调,律师不仅要精通法律技艺,更应坚守“价值理性”,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执业全过程,主动融入法治陕西建设大局,实现从“法律技工”向“法治使命担当者”的转变。海普睿诚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持续为特殊群体与中小微企业提供公益服务,正是践行“人民律师”理念的生动体现。
二、系统培育,构建“三位一体”能力体系
围绕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复合能力,赵黎明提出“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专业能力上,倡导建立终身学习机制,推动律师从“法律工程师”向“法律总工程师”转型,打造“高精尖缺”法治人才;
社会能力方面,强调律师应具备宏观视野,通过“百名律师进百村”、参与地方立法、重大项目法律审查等实践,提升社会治理参与度;
复合能力建设上,他指出要把握“一带一路”机遇与科技变革趋势,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善用AI、大数据赋能法律实务。
三、坚守底线,筑牢执业生命线
职业道德是律师不可逾越的“生命线”。律所必须对违规行为“零容忍”,青年律师更应系好“第一粒扣子”,让专业能力在纪律边界内充分发挥作用。
四、知行合一,实现职业价值升华
赵黎明从哲学层面指出,律师的培养最终要回归“知行合一”,只有在具体案件、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锤炼,真正让纸上的法律走向实践,才能将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成就新时代法治人才的价值使命。
赵黎明的发言立足陕西本土实践,逻辑严密、立意深远,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务导向,为陕西律师人才培养以及律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卓有建树的系统思考。
作为陕西本土领先的律师事务所,海普睿诚始终秉持“专业立所、人才兴所、品牌铸所、文化强所”的发展理念,持续参与法治社会建设。未来,海普睿诚将继续深化律师人才培养机制,为法治陕西建设注入更多专业力量与智慧支持。
赵黎明主任讲话原文
植根法治陕西大局 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在第七届法治陕西论坛上的发言)
海普睿诚律师事务所赵黎明
尊敬的各位同仁、专家学者:
大家好!非常荣幸在本次论坛上,与诸位共同探讨新时代律师人才培养这一时代课题。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面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大及四中全会将“人才强国”战略置于突出位置。律师队伍建设的培养方向、质量与效能,直接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我省律师人数目前已达21665人,居西北首位,规模初具雏形,然“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使这支队伍真正成为党和人民放心、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以更高远的站位、更系统的思维、更务实的举措,审视和推进律师培养工作。
一、价值之维:铸魂定向,明晰律师职业的价值坐标
培养律师,首在铸魂。这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与价值命题。
于哲学思维,要厘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律师执业,是追求“工具理性”的过程,即精研法律技术、精准适用规范、高效解决问题。但绝不能止步于此,必须服务于更高的“价值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其核心要义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国《宪法》确立的根本原则,也是法治能够真正造福人民的根本保证。司法部对律师提出的“五点希望”中,首要是“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践行者”,这正是律师职业价值的“北极星”。《荀子·修身》有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必须引导律师深刻理解我国政治体制与法治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个人执业活动自觉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推动火车票电子化实现出行服务规范化,到呼吁公厕免费彰显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助力手机单向收费优化市场消费公平性,律师的专业参与始终是规范社会行为、完善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从“法律技工”到“法治使命担当者”的升华。
于价值思维,要重塑“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定职责。这三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当前,尤须警惕职业“商业化”“工具化”的倾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律师不是商人,其价值衡量标准绝不以创收多寡论,而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贡献度。正如我们律所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初衷,就是要让律师在服务特殊群体和中小微企业的迫切需求中,在推动陕西公共服务规范化、市场行为法治化的实践中,找到职业的价值归属与精神富足,践行“仁者爱人”的理念与“五点希望”中“做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者”的人民律师要求。
二、人才之维:系统培育,构建“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
人才培育,需有战略眼光与系统布局,从专业性、社会性、时代性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锤炼“专精尖”的专业能力。《礼记·中庸》言:“致广大而尽精微。”律师安身之本,在于精湛的专业素质。这不仅要建立终身学习机制,更新与时俱进的知识库,更需锻造全方位的专业实力,既要有各领域的“法律工程师”,也要有统筹全局的“法律总工程师”。现在很多省市,比如广东、浙江对专业律师人才的补贴激励政策,可有效借鉴。通过建立人才库、专项认证等方式,引导律师深耕细作,成为“高精尖缺”法律人才——就像安康平利县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团,律师针对企业劳务合同、合规管理等问题提供“精准式”服务,累计提出风险防范建议60余条;在规范西安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守护购房者权益时,律师以专业厘清监管部门与开发企业的权利义务边界。如此方能担当起“五点希望”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者”的重任。
培养“观大势”的社会能力。律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必须具备超越个案的宏观视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创造机会让律师深度参与立法协商、执法监督、基层治理等工作:我们开展的“百名律师进百村”公益服务,覆盖陕北黄土高原、陕南秦巴山区等多个区域,既是对“民为邦本”思想的践行,也是律师了解陕西社情民意、服务全省发展大局的有效路径;我省多家律所担任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在西安高新区重大项目审批、宝鸡工业园区政策制定中严格法律审查,推动行政行为规范化;渭南律师参与修订《陕西省燃气管理条例》时,结合基层执法实践提出多条修改建议,助力公共安全治理提质增效;针对电信运营商诱导老年用户办理高消费套餐的乱象,陕西律师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推动省通信管理局规范企业营销行为,落实二次确认等合规要求,守护老年群体合法权益。这些实践既让律师在“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中接通“国之大者”的地气,也通过推动民生政策完善、市场秩序规范等具体实践,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真本领。
打造“应时代”的复合能力。面对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科技革命浪潮,律师培养必须面向未来。
涉外维度:“十五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涉外法治体系建设。陕西作为“一带一路”核心枢纽省份,涉外法律需求日益增长,我们必须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开放姿态,加大涉外律师培养力度,通过搭建中欧班列(长安号)法律服务平台、跨境商事争议解决实训等方式,全面提升其国际规则运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科技维度:AI时代来临,我们需培养律师“驾驭技术”的素养,让AI成为提升效能的“战友”,而非恐惧的对象——就像企业“法治体检”中,律师可借助智能工具快速排查合同风险;参与地方性法规修订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社会治理痛点;在电子票据合规审查中,运用技术手段核验电子签章有效性与数据加密安全性。同时,必须坚守法律“以人为本”的温度,《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律师的共情与良知,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三、底线之维:坚守操守,筑牢律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规矩者,方圆之器也,未有巧工而舍规矩者也。”律师执业必须树立牢固的底线思维,安全发展的理念,严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这条“生命线”。要建立健全律所风控机制,对触碰红线的行为“零容忍”,确保每一个案件、每一次公共事务参与都在法律和道德的轨道上运行。无论是参与陕西自贸区政策制定,还是推动企业合规经营、民生权益保障,抑或是民商事争议和刑事辩护等案件,都必须坚守执业底线;青年律师尤需系好执业“第一粒扣子”,深刻理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必须在法律与正义的框架内进行,让专业能力始终在规矩边界内发挥作用。
四、哲学之思:知行合一,实现职业价值的升华
最终,律师的培养要回归到“知行合一”的哲学高度。我们所强调的政治方向、价值追求与能力建设,最终都要落脚于律师的执业实践。王阳明先生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要让律师在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每一个案件中感受正义,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每一项工作中体察民情,在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公共政策完善、市场秩序规范等具体实践中践行使命,在应对涉外与科技挑战的每一次探索中开拓视野,从而让纸上的法律走向实践,真正将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各位同仁!“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法治陕西建设的宏伟事业呼唤着堪当大任的律师人才。让我们共同携手,以党的二十大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明晰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人才思维,培育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精湛、恪守底线、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律师队伍,为法治陕西建设贡献坚实力量!
谢谢大家!